梁靜茹曾經唱過想念是會呼吸的痛,它活在我身上所有角落~
而時下最流行的單品”口罩”卻成為大家會呼吸的痛,它悶到讓人上氣不接下氣,每爬一層階梯都有如在攀登百岳,心跳加速喘氣加倍,真難想像夏天到來時是種多麼痛苦的煎熬。
攝影師:Yaroslav Danylchenko,連結:Pexels
每個人每天呼吸高達14400次以上,是個不容小覷的身體活動,科技研發出了計步器讓人更在意每天走了多少步,創造了日走一萬步的流行,但有多少人注意過自己每天上萬次的呼吸是怎麼做的呢?
呼吸從字面上看起來,就是把空氣從身體裡”呼”出來,然後再”吸”進去而已,這種打從出生就會做的事情,怎麼還需要學呢?
如果哪天跟朋友分享去上了如何呼吸的課,大家可能會捧腹大笑的揶揄我吧~
沒錯,如果只求延續生命的每一刻,不論怎麼呼吸,都能讓人繼續活下去,但是錯誤的呼吸,可就讓生活沒這麼好過了。
- 呼吸過於短促,可能導致情緒焦慮而輾轉難眠,吃東西可能還會容易嗆到!
- 只會用胸腔呼吸,可能導致肩頸長期緊繃,易利氣磁力貼可能也無力回天!
- 只會用嘴巴呼吸,可能導致睡覺時打呼聲如雷灌耳,影響著枕邊人的安寧!
呼吸是人的本能,內建在身體裡面,照理說應該像太陽一樣,日復一日的正常運行,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,每個人使用的方式不同,也造就了許多不同的問題。
就像大家手上的IPHONE一樣,每一隻都是大同小異,一個螢幕、一個HOME鍵、還有魔術般的大容量,但隨著使用的方式的不同,有些人電量很快就掉光、有些人螢幕裂成蜘蛛網狀、有些人容量被塞爆,也有人不論用了幾年,手機依然嚇嚇叫。
既然生活習慣、個性都可能會去破壞原始的設定值,那該怎麼按下還原鍵,回到原廠設定呢?
- 當有人很緊張焦慮時,我們都會請他深呼吸個幾次來冷靜一下~
- 有人打呼很吵時,可能會想拿雙襪子塞住他的嘴巴,但真的有人會買膠帶貼住嘴巴呢~
- 有人運動的氣喘如牛時,都會請她慢慢呼吸,避免過度換氣~
其實不知不覺中,大家都有使用到控制呼吸的小技巧,深而慢的呼吸來調節情緒、限制嘴巴而迫使鼻子呼吸、調控呼吸節奏。
而主流的呼吸教導我們更多細節去控制它,最重要的就是鼻腔、胸腔、腹腔的肌肉,稱為呼吸肌(比較重要的有肋間肌、橫膈膜、腹橫肌),他們潛藏在身體的深層,不像六塊肌、馬甲線、胸肌這樣容易被看到與控制,因此不容易被發現,下圖展示了他們在呼吸中所執行的工作,將腹腔與胸腔向外撐開,有如航海王的魯夫一樣,將空氣灌進身體裡變成一顆橡膠氣球,然後再慢慢將氣卸掉,胸腔與腹腔也隨之縮小,每天不斷地重複此任務10000-20000次。
Image by Clker-Free-Vector-Images from Pixabay
上面提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,呼吸就是盡量把身體當成一顆氣球般,充氣與洩氣,但應用到重量訓練中,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,身體訓練需要承受重量,因此身體的支撐力就顯得非常重要,可不能輕易地將身體裡的空氣給隨便洩光呢!
如果身邊有寶特瓶,可以拿起來實驗看看,當瓶蓋鎖緊時裏頭充滿空氣,不論怎麼出力擠壓揉捏都很難讓它變形,這也是空氣在身體時所形成的支撐,但當瓶蓋一打開,空氣可以隨意流動時,瓶身就失去壓力任你擺佈,也顯示出身體在這樣的狀態下,很容易被外在重量所傷害,因此在負重訓練中,減少空氣的流動也是一門必修的基本功。
如果上網去搜尋呼吸法,可能有百百種,有瑜珈呼吸、睡眠呼吸、重訓呼吸、冥想呼吸,甚至還會搜到很夯的動漫”鬼滅之刃”的水之呼吸、日之呼吸,但不論是哪一種,不外乎都需要橫膈膜的參與並控制胸腔與腹腔的肌肉進行練習。
這是一件看似簡單,執行起來卻不容易的任務,因為它需要日復一日地練習才能讓人感覺到成果,就像撒在土裡的種子一樣,不可能期望它在隔天就能開花結果,唯有長時間的細心呵護,才有可能獲得豐富的收成,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呀~
延伸閱讀:
[LIVE] PhysiomotionLab 動作實驗室線上呼吸講座